- 叶菲阳;李东升;燕亚飞;
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振兴面临乡土资源闲置、发展模式单一、千村一面等问题,结合共生理论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探讨乡村发展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共生单元(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为切入点,结合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系统剖析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共生单元功能弱化、共生环境失衡及共生模式僵化。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优化策略:通过维护村庄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融合与资源整合,优化共生单元功能;以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数字平台搭建的方式改善共生环境;通过整体性规划、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创新共生模式,促进乡村振兴中各主体从“非对称共生”向“对称互惠共生”转型。研究表明,共生理论为解决乡村资源错配、主体割裂及生态矛盾等问题提供了系统性治理范式,能够有效激活内生动力,平衡生态与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2025年17期 v.16;No.401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 乔晓捷;
基于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考察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显著提高了乡村振兴指数,且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有效推动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乡村发展,但对东部地区乡村振兴效果并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提升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是新质生产力作用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
2025年17期 v.16;No.401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 王玲;李强;
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户规模性返贫防范路径。分析乡村振兴与防止农户规模性返贫的内在关联,剖析乡村振兴战略下脱贫农户规模性返贫致因,包括农业产业风险冲击、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户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进而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脱贫农户规模性返贫治理机制和防范路径。
2025年17期 v.16;No.401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 陈杨;舒欣;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才振兴,而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是破解乡村人才短缺难题的关键路径。以江西省九江市农村大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系统考察其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建议从“政策保障—环境优化—资源赋能—观念引导—能力提升”五维协同发力,并通过高校—政府—家庭联动重塑就业观念,为破解乡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困境提供实证依据与路径参考。
2025年17期 v.16;No.401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 冉桂红;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为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契机。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根植于党的治理现代化战略框架,实践逻辑表现为适应现实需求新变化,价值逻辑聚焦技术普惠化。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延伸乡村治理价值链的同时,其“双刃剑”效应也被带入乡村治理数智化情境,即政策的适配失衡、主体的认知赤字、技术伦理隐形危机。为使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乡村治理,相关部门亟须加强党建引领,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乡村治理的规范机制,与时俱进构建动态迭代、与当地适配的创新驱动格局,深化技术普惠与村民参与的主体赋能。
2025年17期 v.16;No.401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谭密;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重要部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载体,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表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是新型公共阅读空间通过知识信息、制度管理、社交休闲等方面的效应,助力实现乡村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有效、乡村生活美好的美丽乡村风貌。因此,结合邢台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现状,提出聚焦运营管理优化、紧贴乡村居民需求和深耕地域文化的赋能实践路径,以期为邢台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年17期 v.16;No.401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 李淑慧;刘芳;
乡村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蕴含着独具地域特色的深厚文化内涵,是乡村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对于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具有多重价值。当前,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产业、人才、创新等多重困境,可通过主体赋能、产业赋能、机制赋能、创新赋能等方式,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价值,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2025年17期 v.16;No.401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许有文;贺曦;
云南省沙溪古镇利用茶马古道遗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景观等地方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举措及文化资源转型升级的做法具有典型性。然而,沙溪古镇在地方文化资源转型发展以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自然景观资源管理欠佳、文化资源须进一步开发等潜在问题。要解决沙溪古镇地方文化资源转型发展的困境,需要政府大力扶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特色产业品牌,进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025年17期 v.16;No.401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 孙晓兵;蔡为民;
在梳理天津市耕地资源基本特征及耕地规模经营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天津市耕地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提出其耕地规模经营的推进策略。结果表明:天津市耕地面积为336 732.65 hm~2,土地垦殖率为28.57%,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改革开放以来,耕地规模经营可分为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转型阶段等4个阶段,不同阶段耕地规模经营的基本特点具有明显差异;耕地规模经营面临耕地资源禀赋不足和生态约束趋紧、土地流转和经营机制尚不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仍面临瓶颈、政策扶持和配套服务稍显不足等现实困境;从深化制度创新与政策优化、统筹资源利用与协同保护、强化主体生成与持续培育、提升社会服务与技术赋能等方面提出耕地规模经营的推进策略。研究可为天津市持续推进耕地规模经营及其政策制定与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17期 v.16;No.401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 蔡佳;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形态,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建“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三位一体的赋能逻辑体系,剖析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重塑组织结构、提升发展质效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实践中仍面临人才不足、技术滞后、融资困难及产业体系薄弱等现实难题。聚焦关键要素优化,从健全人才引育机制、强化技术平台支撑、拓展多元融资渠道及完善产业融合体系等方面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路径,实现新质生产力与农村集体经济的系统耦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2025年17期 v.16;No.401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杨玉敬;
乡村产业振兴位于乡村“五大振兴”之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引擎与物质根基,对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具有关键作用。当前,我国乡村产业虽在业态创新与融合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多重挑战。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作为两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激发乡村各类经济组织的创新发展能力。通过探析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双轮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可以发现,两种经济类型通过不同的组织安排,均以各自独特优势发挥重要作用,且二者之间的互补性与协同效应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意义重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将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有效结合,是两种经济双轮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应有效发挥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协同作用,构建集股权多元化、产权明晰化、管理现代化、利益共享化于一体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力驱动乡村产业振兴。
2025年17期 v.16;No.401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边强;
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主要涉及地方政府、农民和土地使用者利益,在现实征地过程中,农民的实际收益实质上是买断式补偿。利用博弈理论对地方政府、农民、土地使用者的博弈策略、行动顺序、博弈收益等进行分析,揭示征地过程中博弈策略和力量不对称导致的“均富失语”梗阻问题。应侧重保障农民可持续收益,通过建立“土地收益利息化”机制,破解收益分配的结构化失衡,以助力推进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
2025年17期 v.16;No.401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 孟娜;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如何以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对沿黄河南段8市一些区域以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实践进行调研,分析沿黄河南段农业高质量发展在科技服务能力、数字化运用水平及农业科技人才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从推进科技创新、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提高数字化运用水平及强化人才保障等视角,提出加快科技赋能沿黄河南段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2025年17期 v.16;No.401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 黄进;
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温江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成都市温江区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呈现点位多、业态丰富、开发主体多元化等特征,但仍面临诸多发展困境。研究在分析温江区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探寻了温江区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路径:打造特色IP,形成差异化竞争;争创旅游名牌,树立产品标杆;挖掘传承地域文化,夯实发展根基;数字赋能,提升消费体验。
2025年17期 v.16;No.401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马英梅;高泽鹏;冉舒文;
2023年以来,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牛羊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与此同时,饲料原料价格不断上升,养殖成本不断增加,我国牛羊产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临夏州作为甘肃省重要的牛羊养殖基地,同样受到影响,这导致了临夏州牛羊养殖业经济效益下降,大量养殖场(户)经营困难,难以为继。研究通过分析临夏州牛羊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牛羊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临夏州牛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7期 v.16;No.401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