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资讯

  •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房磊;

    <正>近日,备受关注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向社会公布,并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办法》贯彻落实“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要求,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管控、保护、优化调整、质量建设等作出具体规定,依法实行严格保护。同时,将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优进劣出”的管理机制作为重点,在坚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整体稳定,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保护任务不突破的前提下,以整合调整、集中连片、提高质量为目标导向,明确了允许优化调整的情形、程序和规则,兼顾耕地保护的刚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

    2025年17期 v.16;No.40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 两部门发文加快农机创新产品中试验证和熟化应用

    翟媛媛;

    <正>中试验证和熟化应用是指农机创新产品从样机性能工厂验证优化到田间可靠性适用性熟化提升的过程,是由样机转化为定型产品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技术与产品加快迭代、提升研发效率的重要举措。为切实解决当前农机装备研发进度慢、验证周期长等突出问题,加快创新产品定型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于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农机创新产品中试验证和熟化应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部署相关工作。

    2025年17期 v.16;No.401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农业强国建设专栏

  • 人口回流对县域城镇化的影响——基于河南省103个县域的实证研究

    郭力;李万强;

    近年来,河南省等中原地区省份出现流动人口回流的新动向,非农迁移人口在县域内就近城镇化态势凸显,这势必会影响县域城镇化的推进机制和模式。研究基于2015—2022年河南省103个县域的相关指标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等,分析了人口回流对县域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同时分县域进行了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县域户籍人口的回流主要表现为城—城流动而非城—乡流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工业规模的扩大、消费水平的提高等,均能显著促进县域城镇化;人口回流对大城市周边县域及农产品主产区县域的城镇化起到促进作用;金融发展与优质基础教育对大城市周边县域吸引人口回流和推进城镇化的驱动效果更强;消费市场下沉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成为农产品主产区县域和生态功能区县域发展的新动能;在城镇化率较高的县域,人口回流的正向效应更明显。基于此,研究从制定优质教育政策、激发当地消费潜力、拓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路径等方面,提出促进县域流动人群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2025年17期 v.16;No.401 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 湖南省县域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春霞;翟晓叶;陈琳;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创新是实现创新资源辐射全域的关键环节。研究通过分析湖南省县域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举措、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推进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包括建设高效统一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灵活多样的人才工作体系、多方联动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多方合作的金融保障体系、环境优良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助力县域科技创新长效发展。

    2025年17期 v.16;No.401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现实约束与实现路径

    廖婧琳;

    城乡融合发展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探寻适合各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其前提是清晰地识别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并仔细厘清现阶段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约束。基于此,研究从文化思想、资源要素、产业发展和金融支持等4个方面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现实约束,并据此提出可行的实现路径。

    2025年17期 v.16;No.401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乡村振兴

  • 共生理论视角下乡村振兴开发策略研究

    叶菲阳;李东升;燕亚飞;

    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振兴面临乡土资源闲置、发展模式单一、千村一面等问题,结合共生理论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探讨乡村发展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共生单元(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为切入点,结合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系统剖析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共生单元功能弱化、共生环境失衡及共生模式僵化。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优化策略:通过维护村庄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融合与资源整合,优化共生单元功能;以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数字平台搭建的方式改善共生环境;通过整体性规划、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创新共生模式,促进乡村振兴中各主体从“非对称共生”向“对称互惠共生”转型。研究表明,共生理论为解决乡村资源错配、主体割裂及生态矛盾等问题提供了系统性治理范式,能够有效激活内生动力,平衡生态与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2025年17期 v.16;No.401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

    乔晓捷;

    基于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考察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显著提高了乡村振兴指数,且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有效推动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乡村发展,但对东部地区乡村振兴效果并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提升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是新质生产力作用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

    2025年17期 v.16;No.401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户规模性返贫防范路径探究

    王玲;李强;

    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户规模性返贫防范路径。分析乡村振兴与防止农户规模性返贫的内在关联,剖析乡村振兴战略下脱贫农户规模性返贫致因,包括农业产业风险冲击、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户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进而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脱贫农户规模性返贫治理机制和防范路径。

    2025年17期 v.16;No.401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九江市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研究——基于江西省14所高校774名学生的调研分析

    陈杨;舒欣;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才振兴,而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是破解乡村人才短缺难题的关键路径。以江西省九江市农村大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系统考察其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建议从“政策保障—环境优化—资源赋能—观念引导—能力提升”五维协同发力,并通过高校—政府—家庭联动重塑就业观念,为破解乡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困境提供实证依据与路径参考。

    2025年17期 v.16;No.401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 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乡村治理的三重逻辑与路径研究

    冉桂红;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为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契机。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根植于党的治理现代化战略框架,实践逻辑表现为适应现实需求新变化,价值逻辑聚焦技术普惠化。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延伸乡村治理价值链的同时,其“双刃剑”效应也被带入乡村治理数智化情境,即政策的适配失衡、主体的认知赤字、技术伦理隐形危机。为使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乡村治理,相关部门亟须加强党建引领,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乡村治理的规范机制,与时俱进构建动态迭代、与当地适配的创新驱动格局,深化技术普惠与村民参与的主体赋能。

    2025年17期 v.16;No.401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

    谭密;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重要部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载体,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表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是新型公共阅读空间通过知识信息、制度管理、社交休闲等方面的效应,助力实现乡村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有效、乡村生活美好的美丽乡村风貌。因此,结合邢台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现状,提出聚焦运营管理优化、紧贴乡村居民需求和深耕地域文化的赋能实践路径,以期为邢台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年17期 v.16;No.401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 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

    李淑慧;刘芳;

    乡村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蕴含着独具地域特色的深厚文化内涵,是乡村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对于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具有多重价值。当前,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产业、人才、创新等多重困境,可通过主体赋能、产业赋能、机制赋能、创新赋能等方式,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价值,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2025年17期 v.16;No.401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地方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研究

    许有文;贺曦;

    云南省沙溪古镇利用茶马古道遗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景观等地方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举措及文化资源转型升级的做法具有典型性。然而,沙溪古镇在地方文化资源转型发展以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自然景观资源管理欠佳、文化资源须进一步开发等潜在问题。要解决沙溪古镇地方文化资源转型发展的困境,需要政府大力扶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特色产业品牌,进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025年17期 v.16;No.401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农业经济管理

  • 天津市耕地规模经营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孙晓兵;蔡为民;

    在梳理天津市耕地资源基本特征及耕地规模经营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天津市耕地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提出其耕地规模经营的推进策略。结果表明:天津市耕地面积为336 732.65 hm~2,土地垦殖率为28.57%,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改革开放以来,耕地规模经营可分为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转型阶段等4个阶段,不同阶段耕地规模经营的基本特点具有明显差异;耕地规模经营面临耕地资源禀赋不足和生态约束趋紧、土地流转和经营机制尚不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仍面临瓶颈、政策扶持和配套服务稍显不足等现实困境;从深化制度创新与政策优化、统筹资源利用与协同保护、强化主体生成与持续培育、提升社会服务与技术赋能等方面提出耕地规模经营的推进策略。研究可为天津市持续推进耕地规模经营及其政策制定与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17期 v.16;No.401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 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

    蔡佳;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形态,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建“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三位一体的赋能逻辑体系,剖析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重塑组织结构、提升发展质效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实践中仍面临人才不足、技术滞后、融资困难及产业体系薄弱等现实难题。聚焦关键要素优化,从健全人才引育机制、强化技术平台支撑、拓展多元融资渠道及完善产业融合体系等方面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路径,实现新质生产力与农村集体经济的系统耦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2025年17期 v.16;No.401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双轮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杨玉敬;

    乡村产业振兴位于乡村“五大振兴”之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引擎与物质根基,对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具有关键作用。当前,我国乡村产业虽在业态创新与融合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多重挑战。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作为两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激发乡村各类经济组织的创新发展能力。通过探析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双轮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可以发现,两种经济类型通过不同的组织安排,均以各自独特优势发挥重要作用,且二者之间的互补性与协同效应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意义重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将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有效结合,是两种经济双轮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应有效发挥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协同作用,构建集股权多元化、产权明晰化、管理现代化、利益共享化于一体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力驱动乡村产业振兴。

    2025年17期 v.16;No.401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梗阻分析与破解理路——基于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边强;

    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主要涉及地方政府、农民和土地使用者利益,在现实征地过程中,农民的实际收益实质上是买断式补偿。利用博弈理论对地方政府、农民、土地使用者的博弈策略、行动顺序、博弈收益等进行分析,揭示征地过程中博弈策略和力量不对称导致的“均富失语”梗阻问题。应侧重保障农民可持续收益,通过建立“土地收益利息化”机制,破解收益分配的结构化失衡,以助力推进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

    2025年17期 v.16;No.401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 科技赋能河南省沿黄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孟娜;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如何以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对沿黄河南段8市一些区域以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实践进行调研,分析沿黄河南段农业高质量发展在科技服务能力、数字化运用水平及农业科技人才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从推进科技创新、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提高数字化运用水平及强化人才保障等视角,提出加快科技赋能沿黄河南段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2025年17期 v.16;No.401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 成都市温江区乡村旅游提升发展路径

    黄进;

    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温江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成都市温江区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呈现点位多、业态丰富、开发主体多元化等特征,但仍面临诸多发展困境。研究在分析温江区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探寻了温江区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路径:打造特色IP,形成差异化竞争;争创旅游名牌,树立产品标杆;挖掘传承地域文化,夯实发展根基;数字赋能,提升消费体验。

    2025年17期 v.16;No.401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临夏州牛羊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马英梅;高泽鹏;冉舒文;

    2023年以来,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牛羊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与此同时,饲料原料价格不断上升,养殖成本不断增加,我国牛羊产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临夏州作为甘肃省重要的牛羊养殖基地,同样受到影响,这导致了临夏州牛羊养殖业经济效益下降,大量养殖场(户)经营困难,难以为继。研究通过分析临夏州牛羊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牛羊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临夏州牛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7期 v.16;No.401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农艺·园艺

  • 降雨量与农艺性状协同调控豫谷18产量形成机制研究

    宋中强;

    文章以豫谷18为研究对象,2020—2023年于河南省安阳市开展田间试验,结合相关性与灰色关联度分析其生育期内降雨量、日照时数、穗长及千粒质量等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雨量与豫谷18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975);穗长、千粒质量与其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70、0.961);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每穗穗粒质量、日照时数对豫谷18产量的影响显著(ri分别为0.84、0.75)。综上,控雨栽培调控环境因子与优化穗部农艺性状是提升豫谷18产量的关键路径,该研究旨在为谷子高产栽培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7期 v.16;No.401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 芦竹离体无性繁殖体系的建立

    周澳润;王璐莹;曹银萍;金清爽;朱登磊;李勇超;杨靖;

    为建立芦竹离体无性繁殖体系,该研究以芦竹新品系BL-2无菌苗为研究对象,以MS+6-BA(1.0 mg/L)+琼脂(5.0 g/L)+蔗糖(30.0 g/L)为基础培养基,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不同质量浓度对芦竹无菌苗生理特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同时,研究在不同日光锻炼时间和开瓶锻炼时间下,驯化时长对芦竹定植苗生长状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以MS+6-BA(1.0 mg/L)+IBA(0.2 mg/L)+蔗糖(30.0 g/L)+琼脂(5.0 g/L)为配方的培养基时,芦竹无菌苗氮代谢水平高,且根系健壮,适用于芦竹无菌苗继代培养;芦竹无菌苗驯化移栽时,经7 d日光锻炼后直接定植,不需要进行开瓶锻炼,可在保证移栽成功率的前提下缩短生产周期,进而提高芦竹无菌苗生产效率。

    2025年17期 v.16;No.401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林业·园林

  • 智慧林业视域下南海滩林场抚育监测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车彦辰;

    为解决山区林场抚育管理中面临的监测手段落后、信息获取不及时等问题,该研究以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南海滩林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含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4个层级的智慧林业技术体系。通过分级部署地面传感器网络、无人机遥感系统与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对林木生长动态、土壤环境和病虫害发生的智能监测;设计5G与LoRa的混合通信网络,开发林木生长预测模型等关键技术,旨在有效提升林场抚育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从而为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可持续经营提供科技支撑。

    2025年17期 v.16;No.401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 沙漠景观造景探索与创新——从营造到价值共生

    臧帅杰;陈文静;张亮;

    全球沙漠化扩张加剧了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矛盾。在传统沙漠治理过程中,存在文化符号与地域特质适配性不足、生态功能与景观体验协同性薄弱、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联动性欠缺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以“生态—文化—产业”三元共生为框架,一方面,解析沙漠与枯山水在材料、生态、文化层面的融合逻辑,形成了“枯山水地域基因转译”理论;另一方面,创新构建“沙漠景观数字孪生生态系统”,实现景观体验与生态数据的实时交互;同时,建立“生产—景观—生态”闭环系统,形成可循环价值网络。研究旨在为干旱区提供“以景养生态、以生态促产业”的实践方案,推动沙漠景观从“被动修复”向“主动价值创造”转型,为全球沙漠景观造景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范式。

    2025年17期 v.16;No.401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基于遥感技术的九宫山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郑和霆;

    为探究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变化情况,该研究利用2018年、2020年和2022年的Sentinel-2与Landsat 8遥感数据,并结合林业小班数据,通过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FCV),分析了该区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2020年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较2018年增加1 963.4 hm~2,减少区域面积为872.7 hm~2;2022年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较2020年增加1 376.8 hm~2,减少区域面积为1 294.1 hm~2。2022年植被高覆盖区域较2018年增加864.2 hm~2,低覆盖区域面积减少。乔木林、灌木林地的FVC均值显著上升,未成林地下降;缓坡覆盖度提升最显著。从权属属性上看,国有林FVC值提升幅度大于集体林;防护林等公益林FVC值提升显著。该研究为九宫山植被管理与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17期 v.16;No.401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资源·环境·生态

  • 环境健康驱动视域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创新与路径优化

    刘文彬;张毅;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途径,环境健康概念的勃兴能有效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随着“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并深化实施,环境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环境健康理念的兴起有助于生态产品经济、生态和健康价值的实现,但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仍面临产品价值定位不清、供需矛盾突出、价值转化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应以环境健康理念为引领,促进生态产品多元价值平衡;以环境健康标准为基础,优化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方式;并以环境健康产业为根基,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还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

    2025年17期 v.16;No.401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赣南离子型废弃稀土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设计与实践

    胡惠方;赵理;

    稀土作为稀缺且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过度开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引发诸多环境问题。因此,废弃稀土矿山的生态修复受到广泛关注。以赣南地区寻乌县文峰乡柯树塘离子型废弃稀土矿山为例,深入剖析废弃稀土矿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结合废弃矿山现状,创新性提出“菌+乔+灌+草+人工湿地+拦沙蓄水工程”生态修复模式,通过多层次植被恢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能有效改善废弃稀土矿山土壤结构,促进植被演替和微生物群落恢复,使其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综合效益分析表明,该生态修复模式在生态、社会和经济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该生态修复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有效保护和治理源头水土资源及生态环境,对保障流域水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全国废弃稀土矿山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参考。

    2025年17期 v.16;No.401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 面向光伏开发的闲散土地资源潜力评估与空间优化策略

    孙鹏;孔祥芸;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背景下,闲散土地光伏开发成为兼顾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该研究以某市为例,针对当前该市闲散土地光伏开发中存在的评价标准缺失与资源浪费问题,构建包含地形坡度、坡向条件、交通便利度、城镇距离及图斑面积在内的多维度适宜性评价体系,通过专家赋权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坡度与坡向各占25%),并基于GIS空间分析实现量化分级。结果表明:该市72.3%的闲散土地(面积为68 058.01 hm~2)具备1~3级开发适宜性,理论上可支撑37.8 GW光伏装机,其中1级(综合评分≥90)优质地块面积为17 437.91 hm~2,主要分布于坡度平缓、南向坡且邻近基础设施区域。基于此,该研究提出建立动态“光伏用地潜力库”与智能管理平台的建议,通过融合国土空间规划数据与机器学习技术,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闲散土地的科学开发提供差异化决策工具,并为政策制定者优化光伏用地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17期 v.16;No.401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现代农业工程

  • 广东省大中型灌排泵站标准化管理探讨

    陈记臣;吕曼;欧正蜂;王会;

    为提升广东省大中型灌排泵站标准化管理水平,在系统评估现有管理成效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广东省大中型灌排泵站标准化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包括持续推进广东省标准化建设工作(累计完成158宗大中型灌排泵站达标创建)、构建“四位一体”改进框架。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泵站管理现代化决策提供参考,助力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17期 v.16;No.401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 转基因作物及基因编辑作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李孔会;李燕运;刘倩琪;罗燕;朱晓敏;杨琼思;杨杰;

    随着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推进,作为生物育种核心技术的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迅速,对生物安全监管体系及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研究基于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对常见的转基因、基因编辑作物检测技术进行概述,以期为转基因、基因编辑作物安全性评价、生物安全监管及检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2025年17期 v.16;No.401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贮藏·加工·物流

  • 血橙活性成分开发及产业化应用研究

    曾红玉;王琴;邓盈;熊曼莉;丁彦月;

    中国血橙产业已初步形成种植、加工与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该产业链受深加工产品开发不足、加工技术相对滞后等因素影响,导致血橙存在活性成分利用率不足、深加工产品占比不高等问题。研究通过文献调研与数据分析,建立了血橙活性成分—功能效应—产业化应用的三维关联模型,明确了血橙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花青素、类黄酮、维生素C、有机酸、多酚等),这些活性成分通过协同作用展现多重活性功效,在食品、医药及化妆品领域的产业化应用中具有较大的潜力。该研究旨在为血橙从“鲜食果品”向“功能产品”转型提供新路径,为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血橙的需求,提高血橙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从而推动川渝地区血橙产业链升级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2025年17期 v.16;No.401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大米蛋白质组分对其功能活性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吴玮琦;

    作为全球饮食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大米所含的蛋白质组分对食品的加工制作工艺、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均具有直接影响。该研究从大米蛋白的基础构成、分子形态与实际应用3个维度切入,系统解析了大米蛋白家族成员的生物学特性与其营养之间的关联;针对谷蛋白、醇溶蛋白等主要组分,深入探讨了其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与持水性,同时揭示了这些蛋白在代谢调控、心血管养护等方面的特殊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大米蛋白质的氨基酸配比与人体需求更为接近,生物利用效率显著优于普通谷物,但其在实际运用中受到溶解困难、功能单一等问题的制约。为此,研究通过现代食品改良技术,有效提升大米蛋白质的加工适应性,从而为食品工业创新发展提供新方向。

    2025年17期 v.16;No.401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