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梦婷;谢晓玲;
茶村作为兼具经济生产、文化传承与生态保育功能的典型村庄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马家山村近20 a“生存优先期—转型发展期—振兴深化期”的演化路径,揭示了政策、主体行为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下的适应逻辑。文章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并借助Google Earth Pro等平台采集影像数据,梳理了其演化脉络,提出了适应性策略,旨在把握茶村复杂适应系统的核心特征与演化机制,为茶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2025年14期 v.16;No.398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 卢勇;翁辛欣;雷菡琳;熊健翔;吴博;
为了系统探究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方法,并为我国乡村发展提供参考,以衡阳县梅花村为例,以“三生”融合理念视角,通过参与式规划深入群众了解当地文化及村民实际需求,提出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和空间布局方案。结果表明,梅花村应以农文旅融合为核心,构建“一轴、一带、七区”空间布局,推动形成“一产主导、三产融合”产业发展模式,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25年14期 v.16;No.398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陈剑平;
2009年以来,广东省农村扶贫体制经“双到”扶贫、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变革,旨在解决“三农”问题。研究基于肇庆学院在广东省农村扶贫体制变革各阶段发挥的职能、服务“三农”工作的具体实践,结合TOE理论框架模型,构建了地方高校服务“三农”工作的长效机制,同时分析了其工作路径和演变历程,以期为地方高校服务“三农”工作提供智慧支持和理论支撑。
2025年14期 v.16;No.398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吕莉莉;赵尚文;杨志奇;周小芹;田志强;葛文静;韩菊梅;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借助农业科普活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研究以天水市为例,分析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普融合的作用价值,发现天水市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普融合存在农业科技培训的思路和方法缺乏新意,农业科普宣传的形式与内容不够丰富,以及农业科普活动的质量与效果相对较差等问题。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创新农业科技培训的思路和方法,丰富农业科普宣传的形式与内容,以及提高科普活动的“质”与“效”等对策。
2025年14期 v.16;No.398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徐晓玉;谢梦妮;姜乐涵;邹大方;
数字乡村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数字乡村建设可以赋能乡村发展诸多方面,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全方位进步。研究立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5项要求,剖析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描绘当下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场景,并以浙江省南部地区典型代表区域温州市的8县(市)为例,进一步剖析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挥乡村数字化建设赋能效应的策略,旨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兴盛态势。
2025年14期 v.16;No.398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 郭维静;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我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战略。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关键制度安排,肩负着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关键责任。研究从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在耦合关系出发,探讨了二者协同推进的现实意义与制度基础,剖析了当前村庄规划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传导机制及路径模式,并提出构建“政策统筹—规划衔接—空间引导—分级实施—动态反馈”的闭环体系,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和路径支撑。
2025年14期 v.16;No.398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欧祖健;施展龙;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着信息闭塞、公共服务滞后、村民参与不足等痛点问题。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中国建设战略的持续推动下,数字乡村建设成为破解传统乡村治理困境、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浙江、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的实践表明,分析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情况,推动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治理,对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和工作流程,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及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4期 v.16;No.398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