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资讯

  • 2025年上半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房磊;

    <正>2025年7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等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麦尔丹·木盖提在发布会上介绍,2025年上半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全年粮食生产基础较好。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夏粮产量1 497.4亿kg,是仅次于2024年的历史第二高产年。早稻目前收获六成左右,丰收在望。秋粮面积预计稳中略增,长势正常偏好。夏油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第二,“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4 843万t,同比增长2.8%;牛奶产量1 864万t,增长0.5%。蔬菜水果供给充裕、品种丰富。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97.9%。全力落实肉牛奶牛纾困政策,指导养殖户、养殖场优化生产,引导扩大消费,肉牛养殖总体实现扭亏为盈,生鲜乳价格筑底趋稳。

    2025年14期 v.16;No.398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 农业农村部发布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和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尚照辉;

    <正>为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有效支撑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农业农村部围绕生产急迫需求,以粮油、蔬菜等作物为重点,编制了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切实加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积极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引导带动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为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多元化食物供给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2025年14期 v.16;No.39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 农业农村部指导各地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姜春艳;

    <正>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粮食安全、践行大食物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部于2025年7月21日发布《关于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牢固树立“以稻为主、稻渔互促、绿色发展”理念,坚决守住“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底线,补齐模式、品种、装备等方面短板,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共同发展,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种养模式更加高效,种养生产更加绿色,质量安全更有保障,联农带农共富典型更多涌现。

    2025年14期 v.16;No.398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农业强国建设专栏

  •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运作机制检视与重构

    曾保根;曹银山;

    新乡贤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力量。基于全过程运作机制分析视角发现,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准入机制模糊、遴选机制缺失、决策机制面临困境、保障机制薄弱、监管机制失能、退出机制形同虚设等问题。具体而言,面临身份合法性困境与政策衔接缺位、公共精神识别困难与代表性失衡、权责边界模糊与多主体协同低效、公共服务缺位与竞争性激励缺失、正式监督软化与群众监督边缘化、考核制度空白与权力约束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体系,以充分释放其效能。要完善准入机制,破除身份障碍与依法赋予参与权限;构建遴选机制,构建多维评价体系与调控代表结构;优化决策机制,制定权责清单与建立协同治理平台;健全保障机制,将基础公共服务与长效激励相结合;强化监管机制,强化刚性制度约束与畅通监督渠道;完善退出机制,采用量化考核标准与规范退出程序。

    2025年14期 v.16;No.398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 乡村吸引力视角下农村青年洄游意愿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基于江苏省380个样本的回归分析

    杨紫怡;潘润袁;唐家辉;张宇;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空心化和青年人才外流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于乡村吸引力视角,聚焦农村籍青年的洄游意愿,调整“乡村吸引力影响因素钻石模型”,识别出影响农村青年洄游的关键因素。研究团队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江苏省13个市的380位农村户籍青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条件、政策条件和乡土情怀对农村青年的洄游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了优化生产条件、释放政策红利、深化情感联结等具体措施,以期缓解农村青年人才流失问题,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2025年14期 v.16;No.398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 职业价值观对广东青年返乡意愿的作用机制实证分析

    黄静潇;古清健;

    研究基于职业价值观视域,以计划行为理论和推拉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分层抽样法对广东省14~28岁青年群体(N=315)开展问卷调查;采用回归模型与因子分析法,系统探究职业价值观、返乡发展障碍及政策支持对其返乡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职业价值观对广东青年返乡意愿的驱动效应显著;同时,高返乡意愿群体表现出更强的政策需求,其中资金支持与职业培训是核心干预维度。基于此,研究提出强化职业价值观引导、提升政策干预效能与差异化施策等优化路径,以破解珠三角地区青年“虹吸效应”与粤东西北人才流失的难题。

    2025年14期 v.16;No.398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 科技特派员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基于漳浦县科特派服务路径优化

    张翠;朱胜和;王珑珑;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漳浦县的科技特派员服务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合作、乡贤返乡等3类创新模式,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表明,科技赋能显著提升了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及村集体收入水平。然而,科技特派员服务仍面临专业单一化、供需错配、制度性梗阻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需求—能力—制度”三位一体协同机制的优化路径,具体包括差异化配置特派员、创新“技术入股+保底分红”利益联结模式、构建智慧服务系统,并通过“政企社”联动强化保障措施。研究为县域破解技术赋能瓶颈、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范式。

    2025年14期 v.16;No.398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 农业贷款项目进村实践中村干部的多重能力、行动策略与治理效果

    罗龙秋;都惠绮;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越来越多发展型项目进入村庄,助力乡村发展。但是在项目进村实践中,仅有部分村庄借助项目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研究发现,在项目进村过程中,村干部是组织项目实施以促进村庄发展的核心力量。研究提炼出了村干部整合村庄外部社会网络资源、促进村庄内部社会管理协调及多元要素融合发展的三重能力。多重能力的整合是实现项目进村过程中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以实施亚洲开发银行农业贷款项目的3个村庄为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呈现了村干部运用多重能力的行动策略及其产生的治理效果,为研究乡村振兴发展的微观机制提供了理论框架。

    2025年14期 v.16;No.398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乡村振兴

  •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茶村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何梦婷;谢晓玲;

    茶村作为兼具经济生产、文化传承与生态保育功能的典型村庄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马家山村近20 a“生存优先期—转型发展期—振兴深化期”的演化路径,揭示了政策、主体行为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下的适应逻辑。文章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并借助Google Earth Pro等平台采集影像数据,梳理了其演化脉络,提出了适应性策略,旨在把握茶村复杂适应系统的核心特征与演化机制,为茶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2025年14期 v.16;No.398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 基于“三生”理论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方法探索

    卢勇;翁辛欣;雷菡琳;熊健翔;吴博;

    为了系统探究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方法,并为我国乡村发展提供参考,以衡阳县梅花村为例,以“三生”融合理念视角,通过参与式规划深入群众了解当地文化及村民实际需求,提出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和空间布局方案。结果表明,梅花村应以农文旅融合为核心,构建“一轴、一带、七区”空间布局,推动形成“一产主导、三产融合”产业发展模式,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25年14期 v.16;No.398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从“双到”扶贫到乡村振兴:地方高校服务“三农”工作的长效机制演化

    陈剑平;

    2009年以来,广东省农村扶贫体制经“双到”扶贫、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变革,旨在解决“三农”问题。研究基于肇庆学院在广东省农村扶贫体制变革各阶段发挥的职能、服务“三农”工作的具体实践,结合TOE理论框架模型,构建了地方高校服务“三农”工作的长效机制,同时分析了其工作路径和演变历程,以期为地方高校服务“三农”工作提供智慧支持和理论支撑。

    2025年14期 v.16;No.398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天水市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普融合现状及策略探究

    吕莉莉;赵尚文;杨志奇;周小芹;田志强;葛文静;韩菊梅;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借助农业科普活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研究以天水市为例,分析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普融合的作用价值,发现天水市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普融合存在农业科技培训的思路和方法缺乏新意,农业科普宣传的形式与内容不够丰富,以及农业科普活动的质量与效果相对较差等问题。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创新农业科技培训的思路和方法,丰富农业科普宣传的形式与内容,以及提高科普活动的“质”与“效”等对策。

    2025年14期 v.16;No.398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及路径探索

    徐晓玉;谢梦妮;姜乐涵;邹大方;

    数字乡村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数字乡村建设可以赋能乡村发展诸多方面,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全方位进步。研究立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5项要求,剖析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描绘当下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场景,并以浙江省南部地区典型代表区域温州市的8县(市)为例,进一步剖析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挥乡村数字化建设赋能效应的策略,旨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兴盛态势。

    2025年14期 v.16;No.398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 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传导实施路径

    郭维静;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我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战略。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关键制度安排,肩负着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关键责任。研究从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在耦合关系出发,探讨了二者协同推进的现实意义与制度基础,剖析了当前村庄规划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传导机制及路径模式,并提出构建“政策统筹—规划衔接—空间引导—分级实施—动态反馈”的闭环体系,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和路径支撑。

    2025年14期 v.16;No.398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应用与探索

    欧祖健;施展龙;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着信息闭塞、公共服务滞后、村民参与不足等痛点问题。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中国建设战略的持续推动下,数字乡村建设成为破解传统乡村治理困境、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浙江、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的实践表明,分析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情况,推动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治理,对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和工作流程,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及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4期 v.16;No.398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农业经济管理

  • 中国农业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孙浩航;尚明宇;陈云;王梦圆;孙华夷;

    农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挑战。评估我国农业韧性水平,可以为我国农业统筹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构建农业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我国31个省份(除港澳台)2011—2021年面板数据为例,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我国农业韧性时空格局演变。整体来看,我国农业韧性均值逐年上升,农业韧性水平发展势头良好;分区域看,我国农业韧性差异主要来自各省份,农业韧性空间差异在逐渐减小,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农业韧性明显要高于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据此提出3条对策建议,用以提升我国农业韧性,缩小区域差异。

    2025年14期 v.16;No.398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 新疆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及预测——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评估

    方波;涂翰南;

    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农林牧渔业现状进行关联度分析,并用灰色系统模型对新疆未来的农林牧渔业数据进行预测。研究发现:新疆农林牧渔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但第一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新疆农林牧渔业财政投入仍处于边际收益递减模型的第一、第二阶段,并没有达到总收益最大值。基于新疆农林牧渔业存在的问题,对新疆未来农林牧渔业的经济规划提出参考建议,以期促进新疆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14期 v.16;No.398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地质地貌类景观游客满意度提升策略

    樊梦鸽;蔺国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旅游已成为人们追求精神和文化享受的重要方式。地质地貌景区因其独特的自然魅力而成为人们心灵之旅的热门选择。然而,随着旅游市场多元化发展,地质地貌类景观已不再单纯依靠自然风光来吸引游客,更加注重提供集个性化、高品质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体验。如何提升游客对地质地貌类景区的满意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以张掖市七彩丹霞景区为例,通过抓取头部在线旅游平台游客数据,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来分析游客对张掖市七彩丹霞景区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升地质地貌类景观游客满意度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14期 v.16;No.398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 楚雄市野生菌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化路径

    王克俭;高晓红;杨天赐;刘清华;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依托地方特色资源来推动农村经济转型。野生菌产业作为楚雄市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特色农业,是当地实现“产业兴旺”目标的重要抓手。为深入探究楚雄市野生菌产业发展路径,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信任—支付—推荐”行为传导机制,为产业升级提供理论依据,助力实现“产业兴旺”目标。

    2025年14期 v.16;No.398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 2024年开封市花生产业发展情况及对策

    李绍伟;胡俊平;刘文豪;申卫国;张淘瑞;梁卫红;邓丽;苗建利;

    随着花生产业发展,其市场需求逐渐扩大,优质花生生产越来越受重视。为探索开封花生产业的生产情况,该研究通过查阅资料、生产调研、实地走访等方式,分析讨论2024年开封市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生产对策,以期为开封市花生生产提供参考。

    2025年14期 v.16;No.398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 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共同富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福建省屏南县为例

    张宏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城乡之间的物质和精神贫富差距仍然较大。因此,作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乡村振兴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农文旅融合成为推动乡村共同富裕的独特动力源。福建省屏南县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发挥顶层设计对基层建设的引领作用,聚焦产业融合发展、人才供需体系、乡村文化建设、生态治理等重点领域,深化机制创新,构建推动乡村共同富裕的独特动力机制,不仅扎实推进乡村共同富裕,还为其他地区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14期 v.16;No.398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 宅基地改革与乡村旅游民宿业发展融合模式研究——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广怀英;李媛;

    宅基地改革能推动旅游民宿发展,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对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宅基地改革与乡村旅游民宿业发展的融合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取长补短。在乡村旅游环节,加大宅基地改革力度,大力拉动特色民宿行业的更新拓展。拓展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引导宅基地改革与乡村旅游结合,实现良性发展,通过开发高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实现农村社会经济长效协调发展。

    2025年14期 v.16;No.398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林业·园林

  • 乡村景观设计中地方文化元素的融入与应用

    曹茜雅;

    乡村地方文化承载着独特的地域基因,是乡村振兴中亟须保护与活化的重要资源。然而,当前乡村景观设计面临文化符号表层化、建设同质化等现实困境,削弱了乡村景观的文化内涵与可持续性。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以南京市赵湖村为例,聚焦乡村自身地方文化元素提取、转化与景观化表达,探索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语言的融合方式,提出基于地方特色的景观设计策略,旨在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延续提供方法论支持,为全球化语境下乡村地方身份的重构提供理论指导。

    2025年14期 v.16;No.398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山地混交林区森林抚育标准适应性问题与优化路径研究——以南海滩林场为例

    郝君;

    现行森林抚育作业标准在山地混交林区的适配性不足,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精准抚育与生态修复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文章以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区南海滩林场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整体林型复杂、林龄跨度大与生态敏感性高的背景,系统评估现行技术规程的应用适应性,重点剖析在实际执行中局部林分结构单一、作业资源受限与生态约束突出引发的操作瓶颈。研究提出了“林龄-林型”双维度分区策略、动态参数调控机制与智能化辅助决策系统,构建契合山地多样林分结构的抚育优化路径,对提升精准抚育水平、强化生态功能恢复与构建数字化林业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年14期 v.16;No.398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 数字化技术在古树名木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张启明;

    数字化技术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系统化监测与精准管理的新途径。物联网与传感器网络实现了对古树名木生长环境、生理状态、病虫害风险及结构安全的全方位监测。在管理层面,数字化档案平台对树木信息与监测数据进行整合;智能决策系统依据整合后的数据,为树木养护提供精准建议;数字孪生技术助力树木管理实现可视化;公众参与平台则进一步拓展了树木保护工作的社会基础。数字技术的多方协作机制,促进了政府、专家、企业与公众共同参与,形成了数据驱动及科学高效的古树名木保护新模式。

    2025年14期 v.16;No.398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资源·环境·生态

  • 真菌-矿物复合体系修复铅污染的效能研究

    毛坤;陈根强;张晓芳;朱广威;张琳;

    铅(Pb~(2+))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铅(Pb~(2+))的生态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当前,在污染修复技术体系中,微生物修复因其环境友好性和经济性优势备受关注。土壤环境中真菌-矿物相互作用,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显著调控重金属离子的环境行为。然而,目前关于真菌(黑曲霉)-矿物复合体系影响铅污染修复效能的研究较少。基于此,研究通过设置不同黑曲霉-矿物配比,系统测定溶液pH值、有效磷质量浓度、黑曲霉生物量、酸性磷酸酶活性、草酸质量浓度及Pb~(2+)去除率等关键指标,探究黑曲霉-矿物复合体系修复铅(Pb~(2+))污染的效能。结果表明,黑曲霉对Pb~(2+)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够在强酸性(pH=2.5)和高质量浓度Pb~(2+)污染(Pb~(2+)质量浓度为500 mg/L)环境中生存并保持代谢活性;黑曲霉代谢可调控环境pH值,使溶液的pH值维持在2.2左右;不同处理组黑曲霉-矿物复合体系对Pb~(2+)的去除率均达99.9%以上,且在特定黑曲霉孢子悬液添加量(1 mL)条件下,该复合体系展现出最优污染修复性能。研究可为重金属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2025年14期 v.16;No.398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沈阳市2003—2023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韩文娟;李志东;张雅楠;高溪镁;

    以沈阳市2003、2008、2013、2018和2023年遥感影像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数据源,从遥感生态指数视角,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沈阳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如下:(1)时间上,沈阳市生态环境质量呈波动下降趋势,改善与恶化同时存在,且恶化程度高于改善程度。(2)空间上,沈阳市整体上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的区域占比较大,差和较差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密集区域。(3)土地利用转移类型中建设用地面积扩张明显,以侵占耕地面积为主;生态用地面积有所下降。

    2025年14期 v.16;No.398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 大夏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王瑞旭;仲复捷;

    针对大夏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供需矛盾突出、生态压力加剧等问题,分析大夏河流域水资源量与分布、供水与用水现状,发现流域水资源呈现“总量不足、时空错配、利用粗放、管理滞后”的特点,同时还存在生态环境恶化、信息化水平滞后、监督能力不足、跨区域协调机制不完善和公众参与度低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应采取加快调蓄工程建设、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公众参与度等措施。研究旨在为促进大夏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持。

    2025年14期 v.16;No.398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 广西大石山区临时用地复垦表土收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韦举顺;杨旺彬;盘燕林;

    随着广西大石山区经济建设的加快,各类建设项目临时占用土地面积不断增多,快速、有效地恢复损毁土地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大石山区受地形地貌、交通条件、土地资源等因素影响,土地复垦费用普遍偏高,复垦效果难达预期,甚至出现复垦工作完成后群众不愿意接收土地的现象。对各类问题梳理后得出:表土不足是关键因素。通过对一个土地复垦案例进行分析,建议从表土收集、临时用地选址、新技术利用、费用保障等多种方式出发,多角度寻找解决大石山区临时用地土地复垦表土不足问题的方案,为类似土地复垦项目提供一些工作思路。

    2025年14期 v.16;No.398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现代农业工程

  • 南丰蜜橘小型机器视觉在线分级装置设计

    薛乃豪;

    针对我国南丰蜜橘小规模种植模式下人工分级效率低、精度差及自动化设备应用难的问题,研究设计了一款南丰蜜橘小型机器视觉在线分级装置。该装置采用双输送线并行布局与电磁阀抬升设计来优化空间,并基于G-B通道差分、直方图均衡化、低通滤波及形态学开运算的图像分割算法,能有效克服输送线背景干扰,其分级检测精度RSD=1.98%。结合光电触发、编码器定位与Arduino控制来实现精准同步分级执行,分级准确率为98%。该装置具有小型高效、成本可控的特点,能显著提升南丰蜜橘采后分级标准化水平与市场竞争力。

    2025年14期 v.16;No.398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 基于改进YOLO v5的农田害虫检测计数方法研究

    靳冲;陈首红;

    近年来,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稳步提高,但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与设施相对落后。目前,对害虫进行检测计数时,普遍采用黑光灯诱集害虫+人工识别计数的方法。该方法的效率、准确度和时效性与测报员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若可靠度和时效性较差,不利于农业害虫防治工作的及时、有效开展。针对农田害虫检测计数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 v5的农田害虫图像检测计数方法。以28种常见的农田害虫为检测目标,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数据增强、增广处理,构建含36 356张农田害虫图像的数据集,在YOLO v5主干特征提取网络中添加坐标注意力机制,对算法中的候选框、卷积层进行改进。改进后的YOLO v5算法对农田害虫检测具有识别精度高、定位统计准的优点,并能减少小目标图像信息的丢失,更好地满足检测需求。

    2025年14期 v.16;No.398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 乡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护岸防护施工技术分析

    方法义;

    在乡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过程中,护岸防护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其具有确保河道结构稳定、增强防洪抗灾能力、保持河道生态环境等优势。常见的护岸防护施工技术包括传统硬质护岸、生态型护岸、新型复合护岸等。施工时,要掌握施工前准备及测量放样、基础处理及岸坡修整等技术要点,合理选择施工技术,规范流程,强化品质管控,并融入生态理念,实现乡村河道安全、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助力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5年14期 v.16;No.398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贮藏·加工·物流

  •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面粉中偶氮甲酰胺含量的快速检测

    王娜;高鹏;刘金明;路阳;高云丽;刘丽杰;

    主要探讨了利用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面粉中的偶氮甲酰胺(ADA)含量的方法。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马氏距离相结合的方法剔除异常样本。其次,采用无信息变量消除(UVE)算法筛选特征波长。为了进一步优化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模型,研究将牛顿-拉夫逊优化算法(NRBO)应用在PLS回归模型的主成分选择上,建立了面粉中ADA含量快速检测的NRBO-PLS回归模型。最后,基于UVE算法筛选出的特征波长,建立了PLS回归模型和NRBO-PLS回归模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基于UVE算法建立的NRBO-PLS回归模型性能最优,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和均方误差分别达到0.969 3、0.036 3和0.001 3。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面粉中的ADA含量,同时,智能优化算法可以有效优化机器学习模型性能。

    2025年14期 v.16;No.398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 艾叶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杨青;许兰杰;余永亮;董薇;安素妨;曹双;梁慧珍;

    艾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市场前景广阔。艾叶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类、萜类、苯丙素类、多糖类、有机酸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止咳、抗氧化、抗病毒、增强免疫活性等功效。研究总结了艾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并从不同产地、采收期、提取方法等方面对艾叶中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为艾种质资源的品质评价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

    2025年14期 v.16;No.398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 《乡村科技》征稿启事

    <正>《乡村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厅主管、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乡村科技》编辑部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本优秀农业科技期刊,多次荣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级期刊等荣誉,已被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全文收录。

    2025年14期 v.16;No.398 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 下载本期数据